十年以前,当互联网兴盛的时候,人们常常听说互联网正在颠覆传统产业,搞得传统从业者忧心忡忡。其实,不是互联网在做跨界颠覆,只是入行创新了市场结构而已。例如,电商改变了零售的渠道结构,消费者由以前的进店购物变为在家下单、接货;外卖改变了餐饮的渠道结构,由进店消费变为在家享用;支付宝改变了交易的支付方式;众筹改变了定价模式;网络直播改变了促销结构。
同样道理,不是互联网颠覆了产业,而是多种技术融合以后导致产业结构发生了新变化。例如,工业技术改变了产业结构,交通工具从马车到机动车再到电动车;数字技术也正在改变产业结构,例如自动驾驶由辅助驾驶到无人驾驶;照相工具从照相机到手机。
上面这些新变化、新事业就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讲过的,创新机会源于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变化。只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些结构变化何时会发生,幸运的是,管理大师为我们提炼了这一方面的知识,有四个指标能够近乎确定地、清楚地表明产业结构即将发生变化。
一是最可靠也最易于确定的指标是产业的快速增长。这实际上也是上面例子的共同点。如果一个产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或人口的增长速度,我们可以推断其产业结构极有可能发生巨大变化。
二是当一个产业翻番增长时,旧的市场的感知方式和服务方式可能不再适用。特别是传统领导者界定和划分市场的方式不再能反映现实,而只能反映历史。
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这里提到的“感知”,背后不仅有一个人的能力问题,也反映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众所周知,半杯子水的物理量是相同的,但有人看到的是半满杯子,有人则看到了半空杯子,前者是典型的“物极必反”、“知足常乐“的东方哲学观代表人物,后者是典型的“财富代表实力”、“森林法则”的西方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创新与创业者如果发现前者人物较多,那么就应该在他们感兴趣的市场和产业的质量和艺术性方面多下功夫。创新与创业者如果发现后者人物较多,那么就应该在他们感兴趣的市场和产业的数量和溯源性方面多下功夫。
三是多种过去被认为完全独立的技术融合以后,也会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两化融合”就是典型的例证,而且这种经济活动会越来越多。
四是产业运营方式的快速变化,说明产业结构变化的时机已经成熟。例如,医院外科医生每天要做好几台手术,手术包都是临时由医生安排护士做的,因为病人不同、手术不同、时间不同,手术过程经常发生错乱,而社会专业公司可以弥补其不足。
高科技公司更需要企业家做创业管理
中国未来20年创业的主体是90后,不同于他们的前辈主要以”复制“创业为主。90后更独立、更有知识、更有个性,他们不仅掌握了大数据、5G通信、人工智能、互联网、区块链、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而且他们对世界的感知背后的”三观“也不同于其前辈,因此,基于知识的创新是这一代年轻人创造高科技公司的首选。
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在时间跨度、失败率、可预测性、对创业者的挑战等基本特征上,基于知识的创新与其他类型的创新有所不同。
这种不同首先表现在基于知识的创新的提前期很长。知识从产生到成为可应用的技术需要很长的时间,新技术转化为市场中的产品、工艺或服务也需要很长的时间。纵观人类工业经济发展史,无论是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还是自动化时代、计算机时代,这方面的案例数不胜数。
基于知识的创新其次表现在它们很少只基于一种知识,而是融合了多种知识的创新。例如计算机产业至少需要五种不同知识的融合:一项科学发明,例如三极管;一项重大的数学发现,例如二进制;一种新逻辑,例如穿孔卡的设计理念;还有程序和反馈的概念。要设计一台计算机,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显然,这项工作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团队能够完成的。以物联网为例,小到感知层的标签打印机、读写器、贴标机,中到传输层的通信模块和网关,大到平台层的PaaS平台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SaaS平台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都离不开行业多种知识的协作。
正因为基于知识创新有这样的特征,所以当某项知识没有准备就绪时,那么基于知识的创新就还不成熟,就会失败。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当所需要的要素已经为人所知,并且能够获得甚至在某些地方已经被使用,创新才可能发生。因此创业者务必搞清楚基于知识创新都有哪些要求。
1、基于知识的创新要对所有”必备要素“加以分析,无论是知识本身还是社会、经济或感知要素。这种分析能够辨别出缺失的要素,这样创业者就可以判断是想办法获取这些缺失的要素,还是由于条件尚不具备而推迟创新,例如小米公司在进入电动智能汽车之前曾咨询过不同专家200多人;上海钢联在进入电商之前做了11年大宗商品数据服务工作。
如果不进行这种综合性的结构化分析,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很多人认为这些都是说教,谁做企业不做瞻前顾后的分析呢?事实恰好相反,君不见很少有工程师、教授、科学家出身的人能做成企业的,反而是那些所谓的“外行在领导内行”,就是因为这些“外行”人能发现”做正确的事“所需要的其他要素。
2、基于知识的创新,在战略定位上要有清晰的聚焦点,它不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性的。创新活动令人振奋并广受关注,这意味着创新者必须一举成功。为此,创业者必须强化三种思维:
一是系统思维。以数字经济为例,无论你是做传感器、服务器、互联网平台、工业软件、芯片、算法模型等,都要把它们看成一个系统,也就是由“数联两算”构成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你要回答做的事业在产业链当中处于什么位置?在价值链当中发挥什么作用?
二是用户思维。多倾听用户的声音,少与竞争者正面交锋,把主要时间精力用在研究用户的体验上。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对基于知识的创新进行了严密分析,明确了战略聚焦点,并认真加以管理,它仍然具有独特的风险和固有的不确定性。
基于知识创新的两个特征(较长的提前期和技术融合期),本身就说明了创业过程充满着不稳定性。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人们认为将会有创新发生,但并未发生,然后,突然之间进入爆发期,随后是极度令人兴奋的几年,出现大量创业活动和媒体报道,几年以后,市场重新洗牌,只有少数企业存活下来。
90后年轻创业者是打着游戏长大的,而互联网又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因此他们的创业创新活动更有挑战性,这种背景具有两个重要意义。
1、基于科学知识或技术知识的创新者会发现时间与他们作对。
在其他创新机会源中,包括意外事件、不协调事件、流程需求、产业结构变化、人口统计特征变化、感知变化,时间是支持创新者的,在这些创新中,创新者有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创新,而不会被其他人抢占先机,况且对于”衣食住行“这样的生存类产业,”先机“也没有那么迫切。即便他们存在失误,也有时间来改正。此外,他们具有多次创业的机会。
但在基于知识的创新中,情况就并非如此了。在这类创新中,进入行业的“窗口”时间极为有限,创新者必须一举成功,没有再次尝试的机会。这是因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类似互联网行业的”赢家通吃“法则。
顺便说一下,处于”生存型“和”存在型“之间的”体验型“产业,例如时髦创意类(呼啦圈-温控水杯-酷鼠滑车-盲盒)产品,保健品(蜂王浆-阿胶-虫草-酵素-纳豆),这些产品具有寿命短、依懒性低的属性,因此‘抢占先机尤为必要。
2、随着“窗口”更加拥挤,基于知识的创新者存活率更小。
市场容量就那么大,即便是全球市场也是如此。窗口期一旦结束,淘汰随即来临。在窗口期创办的大部分企业都不能撑过淘汰期。过去的高科技产业以及本世纪以来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互联网都印证了这一点。
在淘汰期唯一的生存之道是创业实践,亦即创业管理。要想获得成功,基于知识的创新必须是“成熟的”,也就是必须有人接受它。这是基于知识的创新固有的风险,也是它的独特力量。上篇谈到的其他类型的创新,都是利用已经发生的变化去满足已经存在的需求。而基于知识的创新则带来新变化,创造新需求。没有人能够预知用户对这种创新是接受、置之不理还是极力排斥?这就是企业家具有”赌性“的道理。
高风险是高科技公司的固有属性,也是其高影响力的必要代价。这种变化不仅限于产品和服务,还包括我们看待世界,看待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的方式,甚至看待我们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