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咨询热线: 021-26093985 易济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自媒体文章 >

中国未来10年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科学家和工程师

时间:2024-11-07 21:37 来源:雅延咨询 作者:雅延 点击:
先看一组数据,根据搜索结果,以下是德国icon、日本icon和中国工程师占产业工人的比例: 1. 德国:在德国,制造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重为23.2%。 2. 日本: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为40%。 3. 中国:在中国,高级技工占工人比例仅为5%。 再看一则新闻:我的大学同学最近见面说他们签订了一个大项目,那就是福建三宝钢铁集团与西马克集团、法孚集
 先看一组数据,根据搜索结果,以下是德国icon、日本icon和中国工程师占产业工人的比例:
1. 德国:在德国,制造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重为23.2%。
2. 日本: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为40%。
3. 中国:在中国,高级技工占工人比例仅为5%。
      再看一则新闻:我的大学同学最近见面说他们签订了一个大项目,那就是福建三宝钢铁集团与西马克集团、法孚集团icon、普瑞特中国签订了镀锡退火轧制机组及平整机组合同。这种材料主要为食品包装行业提供优质原材料,助力罐装食品锁住营养与新鲜,为千家万户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显而易见,哪怕钢铁这样的传统产业仍需要高级工程师icon,更不用说与新能源、通信设施、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有关的新材料了。
      关于中国经济未来10年发展的动力源,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很多意见,这些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投资领域,政府应该像2008年那一样实施积极的财政扩张政策,至少拿出10万亿用于两个领域的投资与建设,从而扩大低收入群体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形成橄榄型的财富分配结构,这样足够多的中等收入群体才能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第一个领域是基本公共服务,例如保障房,医疗,教育,社保等等,这部分投资主要用于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所需,政府可以出资收购存量房产用于低收入群体保障房居住,教育和医疗以此类推,在此不多赘述,重点谈谈我对第二个领域的见解。
      第二个领域是新基建,例如数据中心、工业软件、通信设施、人力资本等。这个领域就是所谓的数字经济,新经济主要内涵包括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而绿色经济也离不开数据经济的支撑,因为新能源主要是风/光/水分布式发电或制氢,而分布式的发电管理及储能配置都需要通过互联网来高效解决。
      数据是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之一,数据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资源,数据与网络、算力和算法共同构成了数字经济的四个象限,人力资本是串联他们的一根红线,只有人力资本才能够把这4个要素、4种业态完整的整合成一种新经济。
      人力资本不等于人力资源icon,人才是生产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不管办教育、技术创新还是生产经营,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和精神素养,现代化强国的背后一定需要强大的人才队伍来支撑。
      众所周知,产业工人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在的产业工人已完全不同于以往,新经济要求更多的高级技能的工程师上阵。焊工正在被焊接机器人替代、重体力的搬运工作正在被AGV小车代替、车工正在被数控机床代替、模工正在被3D打印代替、维修工正在被远程设备维护替代、操作工正在被自动化/智能化工具替代,甚至写代码的工程师和画图纸的工程师也被各种软件工具替代,自从ChatGPT出现以来,原来专业性很强的模型设计师、数据分析师也正在被部分替代。
      而这些机械化、电气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替代正在塑造综合素质更高的产业工人,工人这个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例如“斜杠青年”,“斜杠青年”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文明进步的体现。这种进步使人类摆脱了工业革命带来的限制和束缚,释放了人的天性。在数字经济新时代,服务业成为最大的产业,个人成为独立的服务提供商icon,互联网的发展为“斜杠青年”提供了支撑,帮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让技能拥有者摆脱机构束缚,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
     由此我们可以定义"斜杠工程师"(顺便说一下,新概念不是造新词,其背后连接着新业态),其特征包括同时承担多重职业、以兴趣拓展职业路径、通用技能较强。他们通过多重职业释放天性,追求自主、多元又有趣的职业,在经济独立的前提下享受理想的生活。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运用,改变了生产组织icon形态,解放了对工作场景的束缚,使得个人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服务提供商。
      既然人才成长将是这样的一种形态,那么原来对待工程师的激励政策要改变,工程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也要改变。如果说高级工程师是一个独立的服务提供商(类似现代特种兵),那么其所在的组织就要给他下放"人事权/财务权/分配权,这也是海尔icon实施"人单合一"模式(对应的英语icon是zero distance)以来最好的实践经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人才文化”对“官文化”的挑战,是“知识产权”对“财产权”的挑战,这确实需要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如果做不到这些,那么本文的观点就是妄论。
     我们欣喜的看到《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就提到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机能支撑,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