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欧盟成员国投票赞成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高达45%的进口关税,关税将从下个月开始正式实施,为期5年。尽管目前提案得以通过,但中欧双方仍在继续谈判,未来的贸易局势仍充满变数。
除了贸易壁垒,中国车企在进入欧洲等海外市场的过程中还面临其他“拦路虎”,如法律法规的不同、当地消费者偏好差异化、成熟供应链体系缺乏、研发生产前期成本或耗资巨大、维修保养后市场布局缺乏等。在此背景下,库尔特建议中国车企出海的第一步,考虑与麦格纳合作。
麦格纳作为一家具有大规模量产整车制造能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可以为车企提供一站式服务,为中国车企的“出海”征程提供一臂之力。
从业务能力来看,麦格纳拥有超过125年的整车服务经验,其工程解决方案覆盖从车型升级到新车型全新设计等。截至目前,麦格纳已为11家整车厂进行了34款不同车型的生产制造,代工制造了超过400万辆整车,具体客户包括奔驰、宝马、捷豹等。中国车企出海早期如果有代工需求,麦格纳的整车制造和代工能力使其成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此外,麦格纳还拥有完备的零部件体系,产品涉及动力总成、机电智能、电子、车身与底盘、外饰、座椅等核心部件。凭借完备的产品及技术,麦格纳能够为出海的企业提供足够的本地化零部件资源、最佳的技术支持和产品服务。
而就业务范围来看,麦格纳的业务遍及亚洲、北美、南美、欧洲以及非洲,在28个国家设有343家制造工厂,为世界各地的汽车制造商提供出行技术和解决方案。在全球各地,麦格纳都建立了成熟可靠的供应链体系。特别是在中国车企目前积极开拓的欧洲市场,麦格纳拥有102家制造和装配工厂,51座工程/产品/销售中心。
更重要的是,麦格纳还具有高度灵活性这一显著优势,可以在产能匹配和扩充,以及制造工艺方面,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交钥匙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无论是供应商还是车企,麦格纳都可以与之合作,凭借高度灵活性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也能避免企业不必要的巨额投资,”库尔特表示。
那么麦格纳具体将如何助力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全球化?中国和海外市场的电气化进程和消费者偏好有什么差异?针对中国企业出海,麦格纳还有哪些建议和期望?更多详细内容请见视频。
以下为访谈实录:
“企业家精神是麦格纳成功的关键”
周晓莺:很高兴在格拉茨与你相见。
Kurt Bachmaier:同样很高兴能够在格拉茨见到你,上次见面还是在去年的慕尼黑车展。
周晓莺:在演讲中,我听到你说你已经在麦格纳工作超30年了。
Kurt Bachmaier:是的,我已经在麦格纳工作30多年了。
周晓莺:请给我们介绍一下麦格纳吧。
Kurt Bachmaier:麦格纳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关于麦格纳,我认为首先是我们基因里的企业家精神,它激励每位员工时刻充满激情,奋发向上。麦格纳还拥有丰富的产品组合,几乎可以为整车提供所有的零部件,也就是说我们拥有非常丰富的部件和系统,包括车身、底盘零部件、传动系统、电子、车镜和照明等。但最重要的,让麦格纳独一无二的是,凭借丰富的工程和制造技术专长,我们还可以提供整车解决方案,并可交付整车。
周晓莺:据我了解,麦格纳目前在全球拥有345家工厂,对吗?
Kurt Bachmaier:是的,麦格纳是一家大公司,布局全球。有意思的是,在麦格纳内部,很多工作都是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合作的,所以我们各个团队之间并非孤岛。以麦格纳斯太尔为例,当我们执行客户项目时,我们会启用靠近客户的团队。例如与中国车企合作时,我们会启用在中国的强大团队,他们可以与客户使用母语进行沟通,所以可以实现无障碍信息交流,使中国和欧洲团队之间互通有无。因此我们也可以实现实际意义上的24小时工作不停歇。因为我们在美国也有团队,全球团队每天都可以为客户项目高效执行提供支持。
周晓莺:当我们讲到汽车行业,现在关注的都是电气化、智能化等众多新趋势,那么麦格纳是如何从内燃机领域转向新领域呢?
Kurt Bachmaier:我认为我们的转变很成功。对比来看我们10到15年前的产品组合,以及现在的产品组合,我们看到的所有转变都见证了我们从内燃机汽车转向电动汽车的步伐。我们可以为这一进程提供所有所需的系统和零部件,例如电机。另外我们还有电子事业部,可以提供雷达、激光雷达和传感器等相关产品,助力客户实现更加智能且个性化的产品。所以我认为,麦格纳在这一转型过程处于领先地位,我们的产品组合也不断更新。
周晓莺:那麦格纳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Kurt Bachmaier:是的,这其实还是我最开始提到的麦格纳的基因,即我们的企业家精神以及创新思维,不断激励着我们,让我们能够不断挑战迈出新一步,每天都有所进步。凭借这种精神,当然这并不容易,但它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考虑的更长远,我们会思考明天会怎样?未来又会如何?这就是我们开发产品的逻辑。
周晓莺:请问贵公司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招聘策略是怎样的?
Kurt Bachmaier:我们始终认为员工是我们的核心价值,所以在我们的所有工作中,不管是工程、制造、零部件事业部,我们都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包括招聘,找到适配人才,以及员工培训等,且培训是终身制的。员工加入麦格纳将会得到工作相关的培训,并且这一培训是持续的过程。所以一旦入职麦格纳,学习就永不止步。为员工的日常学习提供支持,这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中国车企出海第一步,应该和麦格纳合作”
周晓莺:在中国车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进程中,你认为中国车企的第一站应该去哪儿?以及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他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Kurt Bachmaier:他们应该先和麦格纳斯太尔合作,这一点非常重要(笑)。我认为,欧洲客户非常开放,对于新品牌和新产品有很高的接受度,因此目前欧洲市场还有一定的空间。但我也认为,机会不会永远都有,时机至关重要。在我看来,中国的OEM有机会首先进入欧洲市场,但仍需谨慎,因为进入一个新的海外市场并不容易,意味着诸多挑战。而我们麦格纳可以予以支持,提供各种服务。例如,投资建厂所需资金巨大,往往需要数十亿美元才能成功建立新工厂。麦格纳拥有现成的基础设施,且提供代工服务,这意味着中国车企仅需少量投资即可进入欧洲市场。所以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在缩短上市时间方面为制造商们提供支持。
周晓莺:针对想要进军欧洲的各个公司,基于你个人的经验和理解,是否可以就文化、消费习惯,以及当地的政策法规给出一些建议?
Kurt Bachmaier:我认为,我们所见到的大多数车型其实都已经获得全球市场认证,所以这个问题不大,只有少数车型还没有在中国境外获得汽车认证。凭借我们的工程服务,我们能够为这些公司提供支持。我认为更大的挑战在于完全不同的法律法规,即使是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规章制度也不尽相同,有些情况甚至与中国境内完全不同。所以制造商们需要清楚的了解这些差异、习惯差异化工作,并遵守这些规章制度。而这是麦格纳可以提供帮助的领域。
周晓莺:如果要建立品牌信任,尤其是想要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你有什么建议吗?
Kurt Bachmaier:使用当地现有的经销商,这一点是重中之重。我们有看到一些企业,不只是中国企业,他们在进入欧洲市场时都想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但鲜有成功。我所知成功的案例好像只有特斯拉,但特斯拉也是耗时多年才获得成功。我们也看到有些公司确实成功售出其产品,例如上汽名爵,他们使用的就是当地的经销商。因为总的来说,欧洲消费者的忠诚度较高,对经销商也十分信任。如果他们在经销商有过良好的购买经验,那么当经销商给他们推荐新品牌时,消费者也会信任经销商。这种方法就很容易建立品牌。除此之外,各企业还应该加大对市场营销的投资,这样消费者才能知道这个品牌。例如比亚迪在2024欧洲足球锦标赛就大放异彩,广告铺天盖地,那几周,几乎所有人都会注意到比亚迪品牌。
周晓莺:目前很多国家在提高关税,众多中国车企发声希望有机会可以在欧洲建厂。请问麦格纳和麦格纳斯太尔可以在哪些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
Kurt Bachmaier:凭借麦格纳的整车工程专长和在欧洲格拉茨的制造工厂,以及麦格纳各零部件事业部,我们可以帮助车企实现产品本地化,为汽车生产提供所有必须的零部件以及业务方面的支持。
周晓莺:请问麦格纳和麦格纳斯太尔能为供应链提供怎么样的帮助呢?
Kurt Bachmaier:首先,我们可以提供采购服务,即我们可以走出去,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我们还可以做所有的报价工作,并为OEM提供一系列建议,建议他们与哪些供应商达成合作。除此之外,麦格纳拥有众多零部件事业部。这些团队非常强大。在欧洲,我们有很多工厂,可以让零部件事业部参与讨论并给出一些专业建议,特别是关于某些零部件的生产本地化。
周晓莺:是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些麦格纳与车企就本地化合作的最佳实践案例?
Kurt Bachmaier:我们和全球各大车企都有合作。例如我们与一些美国车企已经合作多年,而且也存在类似的案例,即需要实现零部件生产本地化。再例如,从中国向欧洲运送钣金材料的成本非常高,因为过去几年里,运输成本一直在不断上涨,但我们在格拉茨有一个冲压厂,可以轻松完成大部分的车身件冲压工作。
周晓莺:目前,很多中国车企选择进军欧洲,且主要产品为电动汽车。你认为,与他们合作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Kurt Bachmaier:没什么不同,麦格纳已经习惯和所有类型的汽车制造商合作。就在你刚刚来的路上,你走过我们的车间,看到生产线。我们能够提供内燃机、混动,或者纯电动汽车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所能提供的灵活性的例证。
周晓莺:提到与中国车企合作,全球供应商目前面临的挑战之一通常是速度。那么速度是否也是麦格纳和麦格纳斯太尔的挑战呢?
Kurt Bachmaier:不会,麦格纳目前在灵活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如果向我们当前客户了解,他们一定会说非常乐意与我们合作,因为我们拥有高度灵活性。目前有很多中国车企迫切进入欧洲市场,但这并不容易,因为欧洲与中国的法规完全不同,欧洲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
周晓莺:那请问麦格纳如何与不同品牌合作呢?
Kurt Bachmaier:这同样取决于麦格纳的生产灵活性,以及我们能够处理这些复杂问题的能力。就合作和商业模式而言,我们同样具有高度灵活性。我们可以定制服务,涉及领域包括供应商管理、工程服务,或者仅其中一项服务,这些都始终取决于客户的需求。我们将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周晓莺:对于中国车企出海,你还有什么其他建议吗?
Kurt Bachmaier:我认为各车企应该谨慎,毕竟未来的市场份额变化还是一个未知数。这涉及到巨额投资问题,在不了解市场的情况下就进行投资,到头来很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我们麦格纳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从半散件组装(SKD)起,即仅组装部分模块,然后形成整车,最终成功上市。我们还可以无缝扩展至本地生产(CBU),因此不需要投资在非必要的地方,而是物尽其用,这就是麦格纳的价值所在。
“2030年前中国车企将成功进入欧洲市场”
周晓莺:那么从你的角度看,未来5年,也就是到2030年,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发展如何?
Kurt Bachmaier:我认为未来部分中国车企将会成功进入欧洲市场,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这是我的个人观点,至于他们的产品是否会在欧洲本地生产,还需观望。其中主要原因我想应该是最终的关税政策,这可能会、也可能不会推动在欧洲的本地化生产,但我确信将来欧洲市场应该会有中国车企的一席之地。
周晓莺:我们注意到,有些中国车企选择成立合资企业出海,例如零跑就与Stellantis合作成立了合资企业,而比亚迪和奇瑞选择建立自己的工厂,以开发市场。麦格纳会选择哪种方式与他们进行合作呢?
Kurt Bachmaier:如果他们需要支持,我们都可以达成合作,因为麦格纳一直开放包容且具灵活性,具体取决于客户需求。你提到的比亚迪,以及上汽应该是目前在欧洲最成功的两家中国车企了。在我看来至少上汽已经拥有很大的体量了。我认为,如果一个车企的体量能达到上汽目前的水平,那建立自己的工厂可能优于与其他公司合作。但归根结底,这么做仍然存在风险,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业务如何发展。
周晓莺:你有试乘过中国品牌的汽车吗?
Kurt Bachmaier:有的,而且很多次。麦格纳在中国有合资企业,那里的工厂有一条测试轨道,因此我们会有很多机会试乘不同品牌的中国汽车。
周晓莺:那在试乘过程中,你觉得什么最让你印象深刻?
Kurt Bachmaier:我认为是你之前提到的一些IT解决方案吧,即车辆中的智能。我也有注意到车里的内饰品质,这些车辆都非常注重内饰的品质,品质高,而且驾驶过程也充满趣味性。
周晓莺:当这些车辆准备进军欧洲时,你觉得,它们的功能是否需要调整呢?
Kurt Bachmaier:这要看车辆的情况,对于某些车辆,我们高度建议进行调整,因为这类车辆可能有部分功能并不被欧洲消费者认可。车企花费大量财力打造出产品,但可能只有一两个功能受到欧洲消费者青睐。而某些功能目前车辆上可能不一定有。虽然需要调整的地方不多,但我们确实注意到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我们会给出建议去调整,使产品更迎合欧洲消费者喜好。
“电气化正在进行中,但进程和消费者偏好因地区而异”
周晓莺:欧洲当前的电气化进程如何,你觉得是否有点缓慢呢?
Kurt Bachmaier:我认为,关于电气化进程如何,见仁见智。我不会轻易定论说它是快还是慢,具体因地区而异。有些地区会提供补助或推广,以推动从内燃机过渡到电动汽车,但有些地区不会提供这些。所以总体来看,电气化正在进行,但其进展程度因地区而异。
周晓莺:目前,电动汽车的价格越来越高。你认为增程式电动汽车是否将成为欧洲市场的优选?
Kurt Bachmaier:目前我们还没有在欧洲市场看到很多增程式电动汽车,目前有的是混动车。有些混动车已经非常成功,但增程式汽车我只知道一两款。但我知道,这种类型的车辆在中国很受欢迎。
周晓莺:欧洲市场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有何不同?
Kurt Bachmaier:我认为他们对车辆的看法与我截然不同,他们对车辆的需求很不一样。比如他们更注重车载通信,即在车内进行通信、与车辆沟通,以及车辆内部可以提供的小工具,这些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此类需求我在中国也有看到,车辆的所有智能化服务都非常重要,这些也正是当下欧洲年轻人想拥有的车载功能。
周晓莺:中国汽车的另一大特点是互联和智能,用户可以将汽车用作第三空间,在车内度过大量时间,可以看电视、唱卡拉OK甚至开会等。你认为这种情况会在欧洲发生吗?
Kurt Bachmaier:很难说。我认为年轻人可以的。他们早已习惯了智能手机等产品,所以他们也一定会喜欢更加智能的汽车。但仍有少部分人,他们已经习惯传统汽车,更推崇车辆设计和配置。未来一定是不断发展的,我认为未来欧洲市场一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产品,且拥有各样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周晓莺:我最近和我的德国朋友聊天时,他提到欧洲汽车的平均寿命是12年,但汽车寿命在中国是较短的。你怎么看这一现象?
Kurt Bachmaier:12年这个数字可以追溯到疫情的影响。首先,欧洲汽车市场确实较疫情前萎缩,年销量比疫情前减少了近五百万辆。目前,欧洲汽车市场总量大概是1700万辆车。这意味着人们的消费欲望降低,也就是说消费者会更多使用已经拥有的产品,这就是市场萎靡的原因。你提到的12年的汽车使用寿命,几年前这一数值还不是12,但现在可能确实是。所以,我认为要推动市场发展,激励措施必不可少,这样才能鼓励消费者购买产品。
周晓莺:那么最后你还有什么想和中国的潜在客户讲的吗?
Kurt Bachmaier:麦格纳很期待能为客户提供支持,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以在合适的时机成功进入欧洲市场,抓住窗口期。
周晓莺:好的,谢谢。期待下次与你在上海车展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