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咨询热线: 021-26093985 易济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产业研究 > 汽车 >

2021年度科技出行领域“五大看点”

时间:2021-12-04 21:14 来源:雅延咨询 作者:雅延 点击:
2021年,全球汽车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半导体短缺趋势持续、传统车企转型求存、中小车企夹缝求生、经销商生存压力陡增。 2021年,中国汽车行业向上生长: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快速扩充、多家汽车科技公司涌现、国内新能源销量爆发式增长、智能驾驶技术更加普及、优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2021年是21世纪20年代向30年代过渡的关键一年,在这一时间节点上,如何基于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储备、技术积累和产业链优势,重塑交通出行的转型与变革,成为行业关注的重要课题。

01   碳中和:新能源汽车的时代机遇

当前,温室效应和极端气候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人居环境与生态安全,减碳控排已刻不容缓。 

碳中和就是为了应对该问题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它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全球许多国家已经开始研究用动力电池驱动的车辆来替代燃油车,跟随碳中和的发展方向。

从政策层面来看,2021年3月5日,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就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全面部署,充分彰显了我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勇气、坚定信心和空前力度。

中国用四十年走过了发达国家的一百年。如今看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目前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未来配合“碳中和“这一国策发展的新经济已处发展轨头的初期。

一系列相关举动明显提高了科创型社会和企业管治(ESG)意识,投资者相信环保意识和新能源应用能改善目标公司的财务,也能带来更佳的回报。 

可持续不是口号,碳中和要实践落地。目前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上,汽车行业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排头兵。  

无论丰田、本田,还是大众、奔驰、通用都已经做出承诺将在不远的未来实现旗下车型全系纯电动化,对燃油车的研发销售逐步消极……蔚威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也充分起到了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扩充和贡献作用。 

柴静对于穹顶之下,减碳何为的诘问言犹在耳,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已经到了产业升级的必要阶段,而对中坚力量的汽车行业来说,率先推动碳中和,对汽车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仍是长期发展的趋势。技术创新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必须攻克的难关,像是纯电领域中动力电池、操作系统、充电桩等;氢能领域中以制氢、储氢、运氢为主的低成本氢能体系建设等。

02   智能座舱:汽车生态的下一个入口

两点一线是人们如今生活的常态。如果说从公司到家,从A点到B点的“两点一线”构成了人们生活的第一和第二空间,那么智能座舱就是安放未来移动出行生活的最佳载体,通勤路上的“第三空间”。 

汽车经过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加持后,就不再是单一的交通工具了,传统汽车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人与汽车如何共处,有了全新的定义。 

从静止到移动,从三维物理世界到元宇宙,汽车座舱已在逐步验证大家对于汽车科技的想象力。 

车企通过武装到“大脑”的核心科技,构建与其他竞争者相区隔的核心竞争力,如芯片、操作系统、应用生态、人机交互、云端服务、大数据、AI技术等新技术都将集中体现在座舱之上。因此,未来汽车发展的核心聚焦在智能座舱上。

仅2021年上半年,中国智能座舱领域共发生12起投融资事件,已披露融资金额便高达10.8亿人民币。根据亿欧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智能座舱领域的融资总金额攀升至20.56亿元,投资事件数也从8起增加到了32起,融资和市场热度不减。  

智能座舱的“进化史”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2000-2012年,座舱借助电子类功能提升车辆安全性,例如车联网功能中的自动报警,以及一些早期以预防事故为主的预警功能 。 

第二个时期:通过电子化与智能化水平较低的被动智能配置提升座舱体验,如推荐更好的路线(导航),或行车过程中便捷控制车辆(语音识别) 。 

第三个时期:从2017年至今,在智能座舱中接受车机端主动提供的特定内容服务(音乐、电子书) 与主动响应(根据人脸自动调节座椅等)。 

在2021年,对于智能座舱行业来说收获颇丰。高性能主控芯片、AR HUD、5G、C-V2X等新产品纷纷实现量产,移动端操作系统、“小场景”、“小程序”迅速移植上车,空气成像、智能表面材料等前沿科技不断加入候选队列。 

智能座舱的出现给予了驾驶员和乘客一个更好的体验,这将满足用户定制的需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座椅的排布和样式,配有AI学习功能的驾驶舱,在深度学习后可以读懂驾驶者的用车意图和习惯。

从市场渗透率来看,目前中国市场座舱智能配置水平的新车,2021中国新发布车型(含改款)10万以下价位座舱智能配置水平的新车明显断崖,渗透率约为16.9%。 

先有物质基础再有精神需求,对于10万的低价走量车型来说,无力顾及智能化体验也情有可原。总的来看,25-30万级车型两级,智能座舱渗透率都呈正态分布的趋势。

据亿欧智库即将发布的《2021中国汽车座舱智能化发展市场需求研究报告》,2021年中国新发布车型(含改款)智能座舱各指标渗透率表现中,车联网、智能语音、中控彩屏等功能的实现较为普遍,分别达到了77.3%、82.1%和92.5%,但OTA升级方面稍有不足,具体比例为49.6%。说明目前具有持续软件迭代能力的车企相对较少,仍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未被开发。 

从技术方向上来说,算力成倍增长的同时,解决了车内座舱启动反应慢、响应迟钝、画面粗糙等基础用户体验问题。

智能汽车赛道近些年来热闹非凡,巨头玩家与资本的涌入也推动着智能汽车产品定义的具象化。 

目前投身于智能座舱市场的多方势力,各有千秋,亦有利弊。未来如何和谐共生,共谋发展,成为了现在需要探讨的话题。 

未来是软件定义智能座舱的时代,各家车企需要专注于汽车智能系统开发,继续与生态链合作伙伴共同协作,探索智能座舱领域的前沿技术及商业模式变革。

03   汽车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驱动引擎

在新四化的趋势下,汽车数字化转型成为最基础、最底层的变革。 

汽车产业链企业纷纷加大了数字化领域的投资。而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大数据、区块链和高精地图等数字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促进了汽车产业数字技术的发展。  

“十四五”时期,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对于整个汽车产业链来说,如何迎接数字化带来的新发展趋势、如何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协同转型,已经成为“to be ”or “not to be”的课题。 

据亿欧智库预测,2021年中国汽车产业数字经济贡献值可达4.3万亿元,至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数字经济贡献值规模将近7万亿元,汽车产业数字化迎来拐点。 

今年8月,长安汽车在科技生态大会提出,全面加快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重塑“新汽车+新生态”,未来5年,在全产业链累计投入1500亿元,打造科技公司技术生态,加快构建软件和智能化能力。亚马逊云科技发起“汽车行业创新加速计划”,联合多家汽车行业产业链代表性企业,重塑汽车产业价值链。 

在数字化布局上,新势力多主攻APP端,布局集中在销售盈利及用户运营层面,服务模块未来有待进一步开发。而东风本田、上汽大众斯柯达、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大众品牌、一汽丰田、东风风神等多个品牌,在不断加强微信服务生态建设,车企在数字服务领域的竞争已日趋激烈。 

传统车企痛定思痛,致力搭载更为先进的技术,提升供应链质量,优化成本…… 

新能源车企在积极的打造自己完整的产品序列,面对这场增量市场竞争,每家都企望占据先发优势,获得主动权。  

在中国汽车数字化的发展进程中,车企为消费者提供数字化的解决方案,自我革新实现转型升级,以更高生产力、更高效能、更短产品上市时间、更强灵活性在市场中占得先机。

04   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共荣共生

随着数字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未来的自动驾驶,是智能的车?还是聪明的路?亦或是二者的协同。 

从其定义上来讲,车路协同是基于无线通信、传感探测等技术进行车路信息获取,并通过车车、车路信息交互和共享,实现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智能协同与配合,达到优化利用系统资源、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堵的目标。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提到,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大力发展智慧交通。 

这次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文件,形成了国家层面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将会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政策、资源对接,以促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与此同时,产业分工会更加明确,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车路协同发展到现在,从简单的信息交互协同,到具有协同感知能力,再到协同决策控制,经历了迅速的迭代嬗变。

车路协同起初只是运用物理光学理论,简单地解决驾驶人在小半径曲线段、路口的视野盲区等问题,到基于物联感知,用以解决各种条件下的人-车/车-车协同问题,如交分车道限速标志、线形诱导设施等常规设施,逐渐向通过构建智慧的交通体系,建立汽车和交通服务的新模式新业态过渡。 

其技术内涵有三点,一是强调人-车-路系统协同,二是强调区域大规模联网联控,三是强调利用多模式交通网络与信息交互。  

毋庸置疑,自动驾驶已成为人类发明汽车以来的另一大颠覆性创新。其影响不只体现在汽车工业,对社会伦理、出行体系都有巨大的影响。

在自动驾驶赛道的实践方面,不管是做解决方案的华为,还是自己造车的特斯拉,都在“奇点”到来之前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为可预见的未来做赌博。 

国内主机厂们也纷纷成立技术创新中心,其自动驾驶、车联网和 AI 技术正逐步迈入独立子公司运营的阶段。这意味着,中国智能汽车的产业链正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面向汽车产品的电动化、智能化发展,出行平台是如何思考的?Robotaxi正在打开共享出行的新模式。Uber、Lyft、滴滴等网约车公司对自动驾驶技术均有布局动作,出行平台的战略转型也在影响上下游产业链企业。 

就国内来讲,场景化自动驾驶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目前推进的比较快速的像百度推出的Apollo自动驾驶出租车队(robotaxi)已经在广州、长沙等城市试运营阶段。 

京东的自动驾驶货运车、无人配送车等也已经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而在乘用车上部分车企也即将进入脱离单纯的宣传阶段的L3级别自动驾驶,将覆盖自动超车、自动限速调节、最优车道选择、自动切换高速公路、自动上下匝道、变道自动紧急避让等使用场景。 

05   立体出行:飞行汽车等进入资本孵化期

2021年的地面交通基建已趋饱和,打造立体多元的出行方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飞行汽车及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eVTOL)为智慧出行提供了新思路。 

据亿欧汽车了解,飞行汽车宛如一个“陆空两用”的变形车,不仅可以满足个人出行所需,还可用于城市客运、区域客运、货运、紧急医疗服务等多个场景。 

飞行汽车作为一种接近直升机的飞行器,具有垂直起降、悬停飞行等特征,依托航空科技、自动驾驶、5G、AI等技术,可以实现飞行陆行两用,相比直升机更加轻量智能,最小只需一个停车位大小的地面便可停放。

就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形势来说,中美两国频频加码,瞄准未来出行赛道,引领场景升级。加之电池动力技术等因素的作用力,汽车和航空技术的跨界渗透与融合,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 

飞机制造商、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还有飞行汽车制造商,飞行汽车赛道入局者众多,方式皆有不同,或以资本入股的方式,或以战略合作的形式等,均以超前的视角身体力行地支持飞行汽车的发展。 

这两年得益于轻型复合材料的普及与航空科技的普惠化 ,让飞行器加速“减重瘦身”,成本也在下探之中,飞行汽车继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技术之后,成为大出行兵家必争之地,探索全新的出行方式+技术的可能性。 

资本的进入可让其从襁褓期逐步落地,那些拿到”巨额入场券“的幸运儿,正瓜分这块万亿的新蛋糕。  

在产品研发思路上,各公司目前分布在一个从 “无人机” 到 “民航飞机” 的连续光谱上。越靠近 “无人机”,产品思路越 “野”,追求小步快跑,先上天再说,而这在安全第一的传统航空从业者看来不靠谱、缺乏敬畏。越靠近 “民航客机”,则越追求稳妥、安全和合规,希望一出手就拿出定义体验的跨时代产品。 

传统车企方面做了许多的破局尝试。如2019年12月中旬,吉利科技集团下属的太力飞车公司面向城市空中出行(Urban Air Mobility)领域的TF-2A缩比验证机成功进行了试验首飞。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吉利太力飞车正式进军城市空中出行领域。吉利与德国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 的合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一汽也早为“跨界”作了铺垫,于2014年开始了飞行汽车的研制,且取得了多项专利,包括可折叠机翼、垂直起降飞行汽车等。 

而从2016年最简易的单人原型机,到今年第五代的旅航者X2,小鹏汽车在业内的先行探索,都让大家期待飞行汽车在应用场景和技术应用上会有更多的变化。 

亿欧汽车认为,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关于未来出行的PK,是良性的。这将助力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新技术赋能汽车行业,让人们对未来的出行方式也增加更多想象空间。 

12月1日,民营电动航空初创企业时的科技在其即将投入使用的研发中心,发布了E20全尺寸工程验证机。这是该公司成立后发布的首个eVTOL型号。 

作为汽车与高铁的补充性交通工具,eVTOL飞行器(电动航空)有限的产能使其无法形成完善的供应链,便需要垂直集成机身生产、新材料的生产、电机等技术,形成全栈的研发能力与生产能力。 

目前飞行汽车升降时产生的噪音、纯电续航里程……牵涉到的道德和安全问题,也是普及前亟待克服的技术障碍,空中秩序和标准亟待建立。再者很多企业匆忙挤入EVTOL赛道,并没有考虑线下产品与场景的契合度,产品稀缺性和刚需性的粘合度,产品体验感增加的复购率等,也是目前大家需要给予关注的问题。 

亿欧汽车认为,未来交通出行方式是否能“格局打开”,将二维的平面交通三维化,飞行汽车或是一大助力。 

06   结语

看尽2021汽车科技出行产业的五大亮点,未来的汽车岂止是车。在新兴技术的推动下,交通体系正在发生重构,汽车产业迎来百年未有的时代机遇,2021年作为21世纪30年代的起点,已经为汽车产业的创新变革开了个好头。亿欧汽车相信,未来9年,汽车产业的惊喜将会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