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咨询热线: 021-26093985 易济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产业研究 > 汽车 >

新能源车企市值飙升,资本泡沫还是发展新机遇?

时间:2020-11-07 14:16 来源:雅延咨询 作者:雅延 点击:
蔚来市值超宝马,新势头部车企被资本看好 近来的李斌,又迎来了事业的转折点。昨日,蔚来市值首次过500亿,超越了宝马、福特等多个传统车企。中车网了解到,11月5日美股收盘,中概股 新能源汽车 板块集体大涨,其中蔚来收于42.35美元,上涨12.30%,市值达到576.88亿美元,创下新高。而同时期,传统车企巨头宝马、通用、福特市值分别为414.5亿欧元、513亿美元、和312亿美元。

蔚来市值超宝马,新势头部车企被资本看好

近来的李斌,又迎来了事业的转折点。昨日,蔚来市值首次过500亿,超越了宝马、福特等多个传统车企。中车网了解到,11月5日美股收盘,中概股新能源汽车板块集体大涨,其中蔚来收于42.35美元,上涨12.30%,市值达到576.88亿美元,创下新高。而同时期,传统车企巨头宝马、通用、福特市值分别为414.5亿欧元、513亿美元、和312亿美元。

如果按市值来计算,蔚来已经跻身全球十大厂商,排名第6位。即便是在国内互联网大厂前十市值排名中,蔚来市值也已经超过了百度,位列第9。不光蔚来,国内新势力造车的头部企业均有一定的涨幅。据了解,中概股新能源汽车板块延续涨势。小鹏汽车涨31.07%,该股前一个交易日已大涨23%,2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达61%;理想汽车涨10.98%。

以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车企股票、市值的不断激增,与其背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日益壮大不无关系。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从1.28万辆,不断增长至120.6万辆。今年前9个月的销量已达到73.4万辆。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蔚来10月实现交付5055辆汽车,同比增长100.1%。小鹏10月份单月实现交付量3040台,同比增长229%。理想ONE在10月实现交付3692辆,连续三个月刷新单月交付量纪录。终端市场销量的持续走高,是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看好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各国政策的支持同样是促使这一结果的重要力量。

 

就在本月初,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要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虽然目前蔚来等新能源车企市值超越了传统车企,但营收和销量却不及后者,过高的市值到底是资本泡沫还是意味着新能源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新能源与传统车企已不在一个维度

成立仅6年,蔚来汽车就超越了拥有104年历史的宝马,对此,网友评论“泡沫接着吹,看最后谁接盘。” 为此中车网采访了业内人士,行业分析师张翔对中车网表述了关于蔚来市值增长的看法:“蔚来市值增长很快,主要是投资者和资本看好新能源的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接近新车销量的5%,总的保有量方面占比在2%。到今年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在500万辆,总体来说比较小。”

张翔继续对中车网补充到,但是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停售燃油车的法规,中国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新规政策,所以大家都看好蔚来,去投资这家企业,使它的市值超越传统车企。同时,蔚来的市值飙升其实也受到了特斯拉的带动,因为特斯拉在最近的一年市值涨了四倍,这也给像蔚来这样的造车新势力车企做了标杆。大家看到特斯拉股价涨得很快,觉得像蔚来、小鹏等这样的新势力企业未来也会涨,所以大家也都跟着买。

对于网友的猜测,分析师张翔说到: “中国政府实际上有着国家能源安全危机,因为中国70%以上的石油是靠进口,这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显示的数据。另外,中美关系现在很紧张,包括中国和印度等这些国家都不太平。所以,中国政府现在为了解决能源危机,能源国家安全问题,要发展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的消耗,这是一个国策。”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有义务承担节能减排的任务。推出的蓝天保卫战,以及去年推出的国六标准升级,目的都是减少碳排放,而新能源车型是最有效的减少碳排放的办法,因为电动汽车是零排放。张翔认为从这些例证上来看,目前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是新的机遇而不是一场泡沫。

无论是从天时地利人和那个维度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都已经迎来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发展机遇。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赋能下,以蔚来为代表的的新能源车企,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自然也就不足为奇。

不过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品牌发展产品安全仍是摆在第一位。尤其是对新能源车型而言,产品的安全、可靠性胜过一切。蔚来早前针对车辆自燃进而宣布召回;理想汽车旗下车辆发生多起“断轴”事故;小鹏和特斯拉车机断网等等事件都表明,在解决续航、智能、科技等市场需求的同时,产品的安全性始终是大众关注和讨论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