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新市民、年轻人和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超大特大城市。因为城中村消费水平低,又有能够满足他们的“基础生活配套”,因此这部分群体中很多会生活在城中村。而城中村是这些城市发展最薄弱、短板最多的区域,通过推进城中村改造,将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好,不仅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能激发消费潜力和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各城市其实都会推进城中村改造,这其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矛盾,例如村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开发商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等。
胡刚认为,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可以加快城中村改造进程。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房地产行业较为低迷,城中村改造一方面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推动社会治理;另一方面,从宏观环境上看,城中村改造工程也可以看成是国家拉动经济、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措施之一。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中央层面对于城中村改造问题加以着重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8日召开会议,就曾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和“棚改”有何区别?
专家:此次范围主要集中在超大特大城市
按照《指导意见》要求,要坚持稳中求进、积极稳妥,优先对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实施一项做成一项,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一些网友表示,此前在很多城市尤其是东北一些资源型城市进行过棚改,随后当地出现棚改房较多、房价下跌等情况。有市场人士担心此次“城中村改造”会成为“第二次棚改”,并出现一些在此前棚改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对此,温彬指出,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首先,范围不同,此次城中村改造范围仅限于超大特大城市,而不像上一轮棚改无论城市大小均有涉及。其次,力度不同,上一轮棚改是全国各地集中拆迁,大拆大建。最后,配套措施不同,上一轮棚改有货币化因素支撑,央行通过国开行PSL注入基础货币,因此在不少地方引发房价新一轮暴涨,但此次城中村改造,要求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高效综合利用土地资源,统筹处理各方面利益诉求,并把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好,预计不会有专门的货币政策予以配合,因而也难以对当地房价产生直接拉动。
如何推进?
创新改造模式 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
《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城市人民政府负主体责任,加强组织实施,科学编制改造规划计划,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高效综合利用土地资源,统筹处理各方面利益诉求,并把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好。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积极创新改造模式,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努力发展各种新业态,实现可持续运营。
温彬表示,意见审议通过后要从两个方面来推进。第一,是坚持城市人民政府负主体责任。这就意味着城中村改造不是开发商主导,而是由地方功能性国企主导,“把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好”,避免房地产化和推升房价,真正体现出社会价值。第二,是创新改造模式,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社会资本将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有生力量。在地方功能性国企主导的背景下,社会资本可能更多以经营性收入,例如租赁收入、停车场、临街商铺等,以此来弥补和覆盖改造成本。
民间资本投入离不开政策支持。胡刚指出,城中村改造周期比较长,民间资本的银行贷款能力比国企要弱,如果碰到拆迁问题可能会拖好几年,资金就循环不起来,而国企实力相对比较强,民间资本进入必须要有政策强有力支持。
关于新业态的发展和可持续运营,胡刚认为,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创新,不再是拆迁全面改造这样的单一路径,最近几年有很多新路径出现,比如说投入少量资金来改善环境,政府或者政府委托的企业把房子统一租过来,在环境、治安、污水管道等方面统一进行微改造,有的还搞得比较典型,很有特色。“像深圳的一个村,结合文化特色做得比较有艺术气息,虽然位于城中村,比较破旧,但是改造得整洁、干净,再加上一些文化艺术风格,非常吸引年轻人。这也体现了一种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