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咨询热线: 021-26093985 易济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投资咨询 >

2022年CPI走势分析:PPI对CPI的传导

时间:2022-01-04 10:57 来源:雅延咨询 作者:雅延 点击:
2021年,相比于PPI同比增速大幅走高的趋势,CPI走势整体表现平稳。虽然当前正处于PPI涨幅下行的拐点,但是由于PPI向CPI传导等因素,消费端价格水平会逐步回升。市场开始担心CPI抬头,进而制约货币政策继续宽松的可能性。Mysteel认为,CPI对PPI的反应时间变得更慢,反应强度变得更小。CGPI(企业商品交易价格指数)向CPI的传导关系不显著是PPI向CPI的传导效果减弱的重要原因。目前
2021年,相比于PPI同比增速大幅走高的趋势,CPI走势整体表现平稳。虽然当前正处于PPI涨幅下行的拐点,但是由于PPI向CPI传导等因素,消费端价格水平会逐步回升。市场开始担心CPI抬头,进而制约货币政策继续宽松的可能性。 Mysteel认为,CPI对PPI的反应时间变得更慢,反应强度变得更小。CGPI(企业商品交易价格指数)向CPI的传导关系不显著是PPI向CPI的传导效果减弱的重要原因。目前,固定类投资增速,特别是以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为代表的传统投资增速明显下滑,PPI对CPI的驱动作用将更弱。此外,考虑到猪肉价格和非食品因素等,CPI不会在明年上半年大幅上行。 前期结构性通胀是掣肘货币政策大幅宽松的重要原因。但是PPI高点已过,12月央行降准降息,或已打开了货币政策宽松周期的窗口。当前经济下行速度过快,2022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更大。结构性通胀压力降低,PPI向CPI传导尚需时间,价格水平相对前期已比较适宜。至少在2022年上半年,市场对通胀的担心是多余的。 1. PPI向CPI传导已是箭在弦上 在市场经济中,产业链中上下游环节联动使得价格从生产端向消费端传导。2021年,大宗商品等原材料价格高企,许多中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这就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企业主动减少产出或退出市场,导致产品供给减少。中小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低,议价能力弱,被生产成本增加拖累甚至拖垮的可能性更大。这便是2020年5月份左右,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引发高层极度关注的重要原因。二是企业将成本转嫁给下游企业,导致生产、生活资料价格上涨。无论是哪一种情形,生产端价格均会向消费端传导。 根据相关的经验数据研究,在一般情况下,上游价格向下游价格传导使得消费者有明显的涨价压力,需要6-12个月时间。实际上,进入9月份以来,能源成本增加和原料短缺等因素叠加,酱油等这类与餐桌相关的消费品零售价格已经上涨(洽洽瓜子、恒顺香醋、海天酱油欣食品和李锦记调味品全部官宣涨价)。因此,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了PPI高企,一定会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胀预期形成,PPI向CPI传导只是时间长短和力度大小的问题。 2. 2022年CPI大概率不会在上半年达到顶点 PPI向CPI传导的时间问题实在太过复杂,包含了产业结构、行业集中度、消费者行为等众多影响因素,我们无法给出明年年内CPI达到高点的时点。但有两点可以肯定地是:1)明年CPI运行中枢将提高;2)根据2021年PPI的走势和猪周期的变化趋势,明年上半年内CPI不会达到高点。理由比较简单,PPI在今年10月份达到年内高点,考虑PPI传导时间因素(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以及猪周期仍处在低位水平,CPI大概率不会在明年上半年触顶。 那么,我们关注的焦点变为PPI传导至CPI的力度如何,上半年CPI增速会否出现市场比较担心的通胀。 3. 从历史规律来看,PPI向CPI传导的力度究竟几何? 近年来,PPI向CPI 传导不畅的现象越来越明显。2000-2010年PPI与CPI 的相关系数高达0.739,而2011-2021年PPI与CPI的相关系数仅为 0.224。我们分别对这两个时间段的PPI与CPI做脉冲响应分析。可以发现,相比于前一个时期,在后一个时期内,CPI对PPI的反应时间更慢,反应强度更小。 有经验研究表明,在新常态之前中国 PPI与CPI之间的传导机制较为通畅,主要表现为上游PPI的变动可以有效地带动CGPI(企业商品交易价格指数)的变动,进而传导至下游的CPI。新常态以来,中国PPI与CPI之间的传导机制受阻,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CGPI 向CPI的传导关系不显著,即产业链中游向下游的价格传导关系链断裂。(可参考《新常态下PPI与CPI之间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1)直接原因是终端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增长乏力。下游零售商只能通过压缩利润空间来应对成本的上涨,而不会贸然提高产品价格,这也直接导致了中游价格的变动无法有效带动下游价格的变动。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低端化,导致中游去产能进程缓慢,进一步加剧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2)上游采矿业和加工业资源依赖性强、市场化程度低、国有资本占主导,其产品相对于中下游而言价格弹性较小,成本上涨容易向中下游转嫁。中下游制造业集中了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竞争充分甚至过度竞争突显,其产品价格弹性较大,成本上涨不容易向终端消费者传导。 4. 当下投资增速下滑,PPI对CPI的驱动作用将更弱 从历史经验来看,1)当投资速度放缓时,PPI对食品CPI的驱动作用逐渐减弱。2)进入新常态后,产能过剩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当政府在进行市场结构调整,不搞大规模的投资刺激时,生产资料的需求也随之降低,PPI对非食品CPI的驱动作用减弱。目前,固定类投资增速,特别是以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为代表的传统投资增速明显下滑,PPI对CPI的驱动作用将更弱。 5. 2022年CPI增幅高度或决定于食品价格的变化情况 各国消费篮子的编制都取决于自身实际情况,发达国家的CPI中食品与饮料类的权重要明显低于我国的水平。而在我国CPI中“食品烟酒”中,猪肉等肉类的权重较高,这是与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密不可分的。食品较非食品项对于CPI的影响更显著,而猪肉价格是拖累食品项乃至CPI的重要因素。2021 年以来,食品项价格走低,主要是因为猪肉价格的拖累进一步加深,说明目前CPI食品项的下行甚至CPI的下行主要是受猪肉价格拖累。 从历史观测,一轮完整的猪周期大致为 3 年左右,其中一半为价格上涨周期,一半为价格下跌周期。随后猪肉供给增加,价格涨幅趋缓,当供大于求时,猪价就进入下行周期。而本轮猪周期始于 2018年6月份,根据猪周期推算,猪价触底反弹或在明二季度。 此外,全国母猪存栏量在3季度首次出现下降,按照其领先于猪价1年左右的关系,到明年生猪出栏就会下降,猪价就会见底回升,这也预示着2022年的某个时期猪价或重新开启上涨周期,并带动CPI上行。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即使猪肉价格上升,也只是在二季度甚至以后的事情。 6. 非食品因素对CPI的驱动力可能不会太强 1)受新冠疫情影响,居民收入的整体增速较慢,离疫情前的收入增速仍有一定距离。收入增长缓慢限制终端需求的反弹。虽然消费将回暖,但是目前支撑消费走强的实际收入增速并不高。2)汽油价格的基数从12月起逐步走高,燃料CPI的涨幅将逐步回落。3)CPI真正上涨明显的品类主要是交通和通信工具,均是因全球芯片供应短缺的影响。马来西亚是全球重要的芯片封测重地,马来西亚第三轮疫情已有明显缓解现象。芯片短缺问题缓解的概率增大。 我们相信,前期结构性通胀是掣肘货币政策大幅宽松的重要原因。但是PPI高点已过,央行降准降息,或已打开了货币政策宽松周期的窗口。当前经济下行速度过快,明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更大。结构性通胀压力降低,PPI向CPI传导尚需时间,价格水平相对前期已比较适宜。至少在明年上半年,市场对通胀的担心是多余的。 从近期宏观政策动向来看,货币政策的基调已发生变化,未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将提高,宽信用或已在路上。历年1月都是信贷集中投放的月份,明年亦不会例外。特别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的要求下,预计自明年1月开始,信贷数据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