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的新趋势。
时间:2020-01-14 22:26 来源:雅延咨询 作者:雅延 点击:
次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初一些粗放式的招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要求。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淘汰一批高耗能和影响区域性生态环境的落后企业,也会限制性地引入过剩产能和环境不友好的企业;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的正常发展空间也因为之前政策性的偏向性受到了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招商引资的工作也发生了趋势性的变化。趋势一:不再
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初一些粗放式的招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要求。 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淘汰一批高耗能和影响区域性生态环境的落后企业,也会限制性地引入过剩产能和环境不友好的企业; 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的正常发展空间也因为之前政策性的偏向性受到了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招商引资的工作也发生了趋势性的变化。
趋势一:不再纯粹追求外资引入的数量,更加注重质量
有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地区的招商还是以外资至上,只要是外资项目,一般都会引起当地高度的重视。 特别是欧美过来的制造业,可以一事一议,量身定制包括用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甚至可以在环保方面网开一面。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招商引资也在逐步实现“招商选资”:不再盲目追求外资引入的规模和数量,而是有重点、有方向地引进更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质量企业。即使是外资项目,只要不符合当地环保要求,坚决不予立项;对已设立的外资项目,如果有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情况,也会被要求整改或撤离。
趋势二:土地和税收不再是招商的“两板斧”,政策支持更加多元化
“卖地的GDP”,踩了刹车。 这是这么多年来国家一直在坚持多元化引资和全面招商的成果。一开始的招商引资,土地和税收是两大利器,土地基本是半买半送,税收有两免五免,在引入项目的同时也让地方政府负担加重,隐患较多。 现在的招商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契合、人才的长期效应和社会资本的引导,一个项目四处勾地的情况有所缓解。 这个也受益于整个招商团队素质的提高,内外兼修,金融与产业知识水平上升。比如,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与管理,使得招商又多了一股重要力量,同时也提高了社会资源参与招商工作的积极性。 关于招商工作的经验反省有很多,人才是其中关键的一个。 往年通过各项政策吸引过来的项目不少都是最后不了了之,原因有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就是留不住人。 杭州成为了先行者,他们真正从人才所关心的视角出发,来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虽然距离上海很近,但也一直保持比较高的人口净流入状态。 深圳、成都、西安、南京、天津等地也陆续出台多项更加具有可行性的人才方案,吸引住了不少年轻人落户。 趋势三:招商更接地气,跟风与排场不再受待见
以前,招商同质化现象严重。全国的产业园里从南到北,几个主要产业主导方向几乎是镜像式复制。 当时园区都“要有光”,光伏产业在很多园区急速一窝蜂上马,也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和产业禀赋,重复性建设,产能严重饱和,在遇到市场风险时,不但没有成为助力,还加剧了行业倾轧。 另外,在招商工作中,形式主义和官僚排场风也是屡见不鲜。会议招商讲排场,酒店与招待餐标都是高标准;有领导参与的海外考察工作必须不能冷场,有硬性的到场人数要求,海外大学生群体经常被拉着充当潜在客商;每次发言稿都是开头带两句古诗,加上蹩脚的翻译,全程念稿无互动。 现在的招商从实际出发,自我定位更加精确,更接地气有效率。政府具备了一定的鉴别能力,对假大空类的项目坚决说不。针对重点项目毫不拘谨,敢于担责去引入企业。领导出行不再是一个“吉祥物”,而是团队的招商一员。考察团队行程紧凑且目的明确,每个人分工明确,谈判的流程与节奏明显加快。如果有在京沪高铁线上出行的人们,会经常看到每天第一班高铁上面他们的身影。
趋势四:针对本土优秀企业扶持不遗余力,自强则万强
从“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传统思维到“内外资双翼齐飞”的趋势不可逆,但这条路曲折又漫长。 在这方面,很多区域做出了典范,他们在招商工作中,不再以项目来源作为政策依据的基础,而是看项目本身是否符合当地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当地产业的提升。 具体到项目落地的促进,既有持续性优秀外资企业的引进,也同时会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的企业来落户以补充当地的空白。 不仅如此,政府会通过多种手段鼓励本区内的企业做大做强,三管齐下来完善自己的产业生态。 小林家乡有一个光电企业,处于高速成长期。政府以该企业为核心,迅速通过招商引资积聚了这个方向的上下游企业,同时引进了两所高校的研究院设立实验室,帮助光电前沿技术的就近孵化与迭代。 该企业从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短短3年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的准龙头企业,也是该省的重点扶持企业。 小林他们也学习浙江,向之前走出去的企业家发出了邀请,鼓励他们回归家乡,建设家乡。
趋势五:反磁力体系的兴起
这个是全球性的课题,旨在努力解决中心城市导致周边卫星城市的空心化的问题。 在中国其实已经有很好的案例,尤其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上海与周边城市形成了相互的辉映。不仅如此,上海的主城区和几个郊区之间也特色分明,每个郊城都形成了自己的凝聚力,反向吸引主城的人口和资源。 新城要想成为相对独立性的新型城市,避免沦为空城、卧城,就要积极发展符合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以产业的发展为支撑,带动新城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促进新城居民的当地就业,尽可能实现居住与就业的平衡,真正构筑起反磁力体系。 对于国内众多的新城建设来说,产业的引入要建立在自身区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基础之上,产业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城市的聚集形态。
趋势六:招商工作面对更加多元化的竞争
当前的招商工作要求高,任务重。以前的竞争基本都是同等级别的城市之间的招商政策和区位优势的竞争。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竞争更加激烈且多元化。 首先,大的环境下,我们要面临国际范围的竞争。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与再平衡的“新常态”。 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东南亚等国家依靠成本优势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快速发展;欧美经济体依托工业互联网,实施科技创新和“再工业化”战略,也在进行着积极的反向招商,如美国在51个州都设有专业的投资促进机构和海外招商代表处,并在联邦政府层面上主动开展招商引资,推动“选择美国”全球路演。 其次,国内区域联动的战略给各地的招商工作带来了机遇,也有挑战。既要在区域联动中发挥核心作用,形成“1+1远远大于2”的效果;同时又要在片区发展中保持自我优势,差异化发展。 另外,招商引资工作还要有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这两年招商人员遇到的最常见问题是项目盯得住,政策给不出。有环保的原因,有对方期望值过高的原因,也有类似土地资源的紧缺型导致工业用地非常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