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贸易去全球化。 经过1990年代和2000年代4.1的加速发展,全球化趋势在2010年代达到巅峰后在近期回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数字化和制造业本土化等趋势所致。政策制定者可能在2020年放慢去全球化的步伐,不过,我们预计中美博弈终将导致未来10年全球一体化程度降低。如果经济民族主义、关税、货币干预、补贴和资本流动限制变得更加普遍,总体经济增速将放缓。与此同时
1. 贸易去全球化。
经过1990年代和2000年代4.1的加速发展,全球化趋势在2010年代达到巅峰后在近期回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数字化和制造业本土化等趋势所致。政策制定者可能在2020年放慢去全球化的步伐,不过,我们预计中美博弈终将导致未来10年全球一体化程度降低。如果经济民族主义、关税、货币干预、补贴和资本流动限制变得更加普遍,总体经济增速将放缓。与此同时,东西方之间拉起的 “硅幕”有可能导致技术标准不相容,迫使欧洲等目前受益于中美相对自由贸易的地区“选边站”。就像全球化一样,去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将出现相对的赢家和输家。供应链的重新调整应会使得某些新兴市场增加基建支出。技术方面的投资也可能会上升。国内支出占比较高的企业和国家应会取得相对较好的表现。
2. 科技智能化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带动供应链本地化。汽车驾驶等较为复杂的任务将更趋自动化,而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将推动“万物智能化”。量子计算等突破性发展虽然难以预测,但其巨大的潜力可能会重新界定科学的界限。基因编辑领域的重大进展甚至可能挑战我们对 “人”的认知。科技颠覆能够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加快、总体生活标准改善,投资者也能在快速增长的行业中获得丰厚回报。但也具有潜在风险,包括:现有商业模式遭到颠覆,全球技术标准不相容带来各种问题,以及科技进步导致的失业冲击社会和政治层面。据麦肯锡估计,未来十年全球可能至多有8亿人由于科技的进步而失业。尽管这种预测并不精确,但这一趋势已在政治层面引起关注,比如全民基本收入引发热议,并可能进一步带来政治影响。
科技颠覆能够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加快、总体生活标准改善,投资者也能在快速增长的行业中获得丰厚回报。但也具有潜在风险,包括:现有商业模式遭到颠覆,全球技术标准不相容带来各种问题,以及科技进步导致的失业冲击社会和政治层面。据麦肯锡估计,未来十年全球可能至多有8亿人由于科技的进步而失业。尽管这种预测并不精确,但这一趋势已在政治层面引起关注,比如全民基本收入引发热议,并可能进一步带来政治影响。
3. 财富再分配化
全球范围内,劳动力收入占经济产出的比重接近数十年来低位。在美国,顶层0.1%的群体所拥有的财富所占比重已接近底层90%人口所拥有财富,为1930年代以来首次。原因包括企业税率下调、自动化、供应链全球化以及轻资本超级明星企业的崛起。我们预计未来十年将从财富的集中转向财富再分配。为解决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现象,美国和英国等国的左倾政党正提出越来越激进的解决方案。虽然未来几个月的投票情况会表明财富集中度是否已达到政治极限,但投资者应当为未来十年内加税、提高监管力度和反垄断措施的组合拳做好准备。与此同时,上调最低工资和社保支出等政策(可能通过货币政策3.0进行融资)有可能对与消费支出相关的企业提供支持。
4. 货币政策3.0。
货币政策在2010年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央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利率工具,还运用了非常规的资产购买计划。随着政策制定者寻求适当的举措来管理经济并为人口老龄化提供支持,我们预计各国将走向水投资公司创始人瑞·达利欧所述的货币政策“第三种形态”(货币政策3.0)。在此阶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在刺激经济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最极端的形式中,央行向消费者和政府直接发放印好的钞票。此类政策可能推升消费、政府支出和经济增长,也可能陷入通胀深渊。结果将依地区而异。
5. 人口老龄化。
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在未来十年退休的人口将超过新增劳动力供给:劳动年龄人口将分别在2020年和2025年见顶。这将意味着GDP增速放缓,还将引发对政府资金支持的质疑。与此同时,许多新兴市场的人口仍将快速增长。总体而言,这应会刺激这些地区的经济,并增加对水利基础设施等的需求。不过,印度等正经历“人口红利”的国家也必须创造足够的工作岗位,以缓解社会动荡的风险或全球移民加剧的挑战。与此同时,我们预计人口结构的转变将促使消费者青睐可持续发展产。在未来十年,千禧一代(民调显示千禧一代比前几代人更关心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收入群体。
6. 生活环保化。
在过去十年里,气温上升、极端气候事件以及对于空气质量的担忧均引发对自然环境的危机意识。展望未来十年,我们认为这种危机感很可能将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预计消费者将更加青睐具可持续性的产品。提倡环保的绿色政党可
望赢得更多选票,对政府的政策方向产生影响。科技进步则有助于推动清洁能源的竞争力赶上化石燃料。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未来十年可持续产品和服务将愈发受到认可和采纳,投资者应为此一趋势做好准备。不过,即便实际致力于可持续资,也不意味着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可就此避免。因此,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仍需仔细考虑环境风险,特别是在投资房地产、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长期实体资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