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产业规模、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与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产品综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
受此影响,龙竹科技(BJ831445,股价5.07元,总市值7.56亿元)股价大涨,单日涨幅达到30%。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以竹代塑”倡议是中国政府联合国际竹藤组织于2022年共同发出的倡议,并确立了制定“以竹代塑”支持政策、推进“以竹代塑”科技创新、鼓励“以竹代塑”科学研究、促进“以竹代塑”市场推广、加大“以竹代塑”公共宣传等任务。
支持主要竹产区培育家庭林场等经营主体
竹子作为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是塑料的重要替代品。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从最新数据来看,10月11日,国家林草局生态司一级巡视员郭青俊在第十二届中国竹文化节新闻发布会表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现有竹林面积1.29亿亩,竹产业总产值达4153亿元,从业人员总数达1742万人。
此次颁布的《行动计划》明确了具体发展措施,提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生态培育、产销对接促进、重点场景替代、特色地区引领、社会宣传引导、国际交流合作等七项重点行动,并提出了完善法规标准认证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发挥行业协会保护作用等三项保障措施。
作为替代塑料的材料,竹子与其他材料相比有哪些优势?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周建斌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竹子是一种速生型草本植物,长得比较快,3-5年就能长成材,而且它具有一次种植可永续利用优点,在减缓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方面潜力巨大。
“而且竹子不像木材,后者除了生长时间长,也会涉及保护林不让砍伐的问题,竹子不会涉及这些问题。”周建斌说。
《行动计划》指出,“以竹代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当前产业规模偏小、产量较低、成本较高、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吴义强也曾公开表示,当前我国“以竹代塑”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小微“以竹代塑”企业难以与大体量的塑料制品企业展开竞争。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行动计划》得以制定出台,旨在加快“以竹代塑”产业的发展。
在产业生态培育方面,《行动计划》明确,支持主要竹产区培育家庭林场、合作经济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组建专业化培育、经营、采伐技术服务队伍。鼓励主要竹产区因地制宜拓展“原料—加工—产品—营销”上中下游产业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速“以竹代塑”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建设5-10个“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行动计划》提出的“重点行动”中,包括“产销对接促进行动”这一项,并强调要依托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活动,继续举办“推动以竹代塑促进绿色消费”论坛,搭建对话交流平台,推动政企合作和产学互动,共同助力商贸流通领域塑料污染治理。
与此同时,要在主要竹产区开展竹产品推广对接活动,通过发布产品清单、需求清单、签订协议等方式,引导商贸流通企业与竹制品企业产销协同、供需对接,积极培育竹产品绿色消费市场,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周建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国禁止木炭出口,但对竹炭出口并未进行管制。
《行动计划》还提出,在全国选择竹资源丰富、竹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5-10个“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开展技术研发、产品标准制定、品牌建设等工作,夯实当地“以竹代塑”发展基础。
优先在当地公共机构、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住宿、邮政快递等领域,探索推广替代效果好、市场潜力大、公众易接受的“以竹代塑”产品,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模式。
另外,推行重点场景替代行动。统筹“以竹代塑”产品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发布“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精准识别替代场景,开展替代行动,提升替代比例。
鼓励日用、文旅等领域使用以竹材替代塑料生产的购物袋、文具、餐具、家具等;鼓励工业生产领域使用竹缠绕复合材料、竹格淋水填料、竹车辆内饰产品、竹质包装材料等替代相应塑料制品;鼓励建筑建材领域使用竹缠绕复合材料管道管材、竹格栅、竹质板材等替代相应塑料制品。鼓励各地探索更多管用实用好用的替代场景。